在江西省,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省,在这里,除了有中医、体育、饮食还有草龙、山歌、竹编等各种精彩的非遗文化,而在进行全国的非遗产品制作的时候,九江的非遗项目在全国展演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非遗的数量项目非常多,而且还有非常出色的品类惊艳世人。
近年来,九江市非遗保护工作秉承“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理念,积极进取,主动作为,扎实稳妥推进非遗普查、建库、申报、传承、保护、宣传等工作,各项非遗事业获得了长足进展。
九江的非遗项目种类中,有传统手工技艺,也有九江地方特色戏剧,更有直接取材于生活的民间美术,形式多样,互动性强,让市民充分感受九江非遗指尖、舌尖和刀尖的独特魅力,全面展现非遗与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息息相关的新气象。
在文化和旅游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共同发布了《文化和旅游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发布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的通知》,公布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江西省共有18项9个类别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选,九江有幸入选4项3个类别,分别是编织扎制类的湖口草龙、瑞昌竹编和剪纸刻绘类的瑞昌剪纸及文房制作类的星子金星砚。
而九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具有精湛技艺和制作技巧的非遗种类也非常多,他们制作出来的手工艺品,也多次获得大奖。像中国(深圳)第十四届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庐山金星砚省级非遗传承人李平汉报送的《汉砚天下》获金奖,《踏雪寻梅》获银奖,彭泽竹编县级非遗传承人陈良曹报送的《中国百帝图》获铜奖。
在第六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上,瑞昌竹编九江市级传承人雷保红喜获“新生代工匠之星”称号。他的瑞昌竹编与东阳竹编、道明竹编等12个国家级竹编项目30余位手艺人同台竞技。雷保红凭借精妙的“金鸡报晓”工艺品、美轮美奂的现场表现力,一举获得新生代工匠之星的殊荣,也是江西代表团中唯一获奖的传承人。
九江非遗保护工作了一直走在全省设区市前列,在九江市建立了完善的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四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为进一步加强全市非遗保护传承,从2016年起,市财政每年提供50万元的专项经费用于非遗保护工作。
自2005年国家文化部开始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来,九江市积极开展非遗的挖掘、整理、抢救和保护工作,至今拥有县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92项。其中,国家级11项、省级52项、市级145项、县级184项,尤其是国家级非遗项目数量在全省第一。2012年,九江市成立“九江市非遗保护中心”,建有“九江非遗展示馆”,集中展示九江丰富独特的非遗代表性项目。另有庐山篆刻、星子西河戏、湖口木船制作技艺、湖口草龙制作技艺等50个非遗传习所和星子金星砚、庐山云雾茶等20余家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我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江西省非遗保护条例》,并结合创建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要求,制订了《九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为江西地市级城市出台的首个地方非遗保护管理办法。
2018年,九江市率先在全省成立九江市非遗保护研究会,该研究会由非遗管理人员、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非遗研究者、非遗志愿者、企业家五部分人员组成,依托社会力量有序开展普查、调查、整理、研究和宣传,作为社团组织,是九江市非遗保护工作的有利补充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