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幅色彩艳丽的图画上,各种飞禽走兽和鸟类用艳丽的色彩来进行呈现,体现了一种美好的情感。而平面排列的构图,更是充满了想象和吉祥喜庆的气氛。这些画,就是特色鲜明的湟中农民画。
在众多的非遗艺术品当中,湟中农民画独树一帜,成为青海地区集唐卡、民间刺绣、剪纸等艺术为一体的又一宝贵民间艺术。来到这里的人,无不为这一幅幅的杰作感到兴奋。
湟中农民画与“唐卡”的艺术特色相近。两者都是单线平涂的绘画方法,但是农民画具有更为浓郁的民族风情。湟中农民画的构图非常饱满,色彩十分鲜亮,线条流畅、描绘工细,洋溢着浓郁的民族风情。它主要继承了“唐卡”的艺术特色,画法多采用单线平涂、色彩浓重、对比强烈。2006年被列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30多年来,农民画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韩复兰一直将绘画当成自己生活中最大的乐趣。在她的眼中,农民画是一项神奇的存在。
1964年,她出生于青海省湟中县花勒城村,自幼喜爱绘画,1980年开始学习绘画。在韩老师的画室,摆满了各种题材的农民画作品,也有一些是她学生的画作。这些生动的农民画,所有的创作素材都来源于这片养育她的土地,高原人的生活、劳作、民风民俗都是创作的题材。
韩老师说,她喜欢画农民画,就是希望让更多的人认识青海,来青海来玩儿。而事实上,湟中农民画经过从明清时期就开始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以汉、藏文化为主,独具艺术风格的现代民间绘画艺术,因此也颇具价值。
农民画是根据绘画时间、难度、创意、面积来定价的,韩老师的画一幅卖到几千到几万不等。不过即便是如此高昂的价格,老外也是非常喜欢,抢着购买。更是有外国友人慕名而来求画,一次十几幅几十幅的买。
谈到农民画,韩老师眼中闪着骄傲的光芒,但同时又有一些担心。因为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几乎所有需要日积月累才能出成果的非遗一样,面临失传的问题。农民画非一日之功,没有足够的耐心和恒心是很难学到精髓的。所以在她办培训班的过程中就发现,来报名学习的都以老年人居多。即便是有一些年轻人报名,大多也到了三十岁左右,湟中农民画的传承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虽然现在到这里来学习的年轻人少了,但韩老师说她还会不断的开设辅导班,让更多的年轻人喜欢农民画。同时,让这些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继续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