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潮州,一群栩栩如生,色彩纷呈,且透着一股诙谐幽默气质的小人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时候,大家会惊讶于这些看似有生命力的人物,竟然是用泥土塑造而成的。
这里的泥塑传承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早在南宋理宗嘉熙元年(1237年),就有了相关的泥塑小人的记载。及至发展到了清代中叶至民国初年,是泥塑发展的鼎盛时期。而大吴泥塑更是驰名全国。当时,泥塑作坊遍及大吴全村,并出现以吴潘强为代表的100多名泥塑艺人。
潮州的大吴泥塑艺术表现手法雕、塑、捏、贴、刻、印、彩等相当成熟。尤其是贴、印、彩的有机结合,形成独特风格。
在当时,潮剧是群众们喜闻乐见的一种娱乐方式。而在剧中出现的人物,或诙谐幽默,或生动可爱,或英俊神武,或身姿曼妙……大吴泥塑于是完美的呈现了这些戏中人的样貌。在戏曲中的故事人物,往往会分成不同的种类,有着独特的称呼。戏曲故事人物,可分为文身、武景、臣景、大斧批、文寸等。但大斧批、文寸已失传几十年。此外,他们还会用泥塑做脸谱、童头、木偶头、纱灯头。大吴的泥塑,还可以做肖像,多以真人形象进行雕塑,非名师高手不能胜任。最高级的泥塑,是做成神像、佛像,供人们膜拜或瞻仰。当然,在这些泥塑中,也不乏一些小玩意儿,像儿童玩具,如动物、胖娃娃、鲤鱼童,也称“杂锦”。
大吴泥塑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 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