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王晓峰一行到甘肃省调研非遗保护传承工作

更新时间:2023-12-22 18:51:17    浏览:0

40217795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原党组成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王晓峰一行到甘肃省调研非遗保护传承工作。

 

到甘肃省陇剧院调研

 

6月30日,文化和旅游部原党组成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王晓峰一行调研甘肃省陇剧院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陇剧。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吕兴来一同调研。

 

王晓峰一行先后参观了陇剧非遗传承保护展厅,查看了陇剧乐团及演员排练厅,观看了陇剧《官鹅情歌》排练现场,并与陇剧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雷通霞进行了交谈,详细了解了陇剧传承发展工作。

 

王晓峰对甘肃省陇剧院工作给予充分肯定。他指出,戏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坚定中华文化自信、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甘肃省陇剧院要传承好发展好陇原大地的这一文艺瑰宝,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崇德尚艺,守正创新,唱响新时代的主旋律,演出中国人的精气神。

 

陇剧是脱胎于陇东道情的甘肃地方剧种。陇东道情起源于汉代的道情说唱,唐宋时期由宫廷走向民间,其前身是流行于环县的渔鼓道情,在发展过程中艺人不断吸收当地的民歌和俗曲形成陇东道情,以皮影戏的形式演出。1958年,陇东道情以真人舞台表演形式演出传统剧目《二姐娃思春》《吵宫》和新编现代戏《六姑娘》,成为陇东道情走向舞台的初次尝试。1959年,甘肃省戏曲剧院道情剧团创排《枫洛池》赴京演出获得巨大成功,引起甘肃各界高度重视。1959年由中共甘肃省委、省政府正式命名为“陇剧”,代表性剧目有《枫洛池》《旌表记》《谢瑶环》等,新编剧目《官鹅情歌》《苦乐村官》《大禹治水》等。2006年5月,陇剧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