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山市王河镇被人们称之为“舒席之乡”。主要是因为这里盛产水竹,篾工巧匠辈出,自古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这里生产的竹席“不腐不蛀、细薄柔滑、舒适耐用”,从古至今广受人们青睐。
从手艺传承到工艺创新,从人才培养到产业发展模式探索……近年来,潜山市不断加强非遗资源的保护和传承,推动非遗项目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带动近千人就业脱贫,为潜山实现乡村振兴探索出新路径。
在潜山市王河镇的欣兴鑫舒席专业合作社内,许多女工们巧手如飞,坐在一堆竹篾前,经过初加工后的一根根竹篾在她们的手中纵横交织、有序“排列”,很快便会编织出一张精美的竹席。
王河舒席安徽非遗传承人唐竹林一生与竹打交道。为了能让舒席制作这项代代相传的老手艺焕发时代新彩,2014年,在当地政府部门的扶持下,唐竹林和弟弟唐满结成立了潜山市欣兴鑫舒席专业合作社,专注沿用传统工艺制作舒席。
“一张王河舒席的制作要四五天时间,需要经过开竹、匀丝、刮篾、编织、打磨等十多道工序,其中最核心的编织工艺必须要纯手工。”唐竹林介绍,为了进一步提高王河舒席的产量和效益,他们创新采用机器作业代替手工开竹,效率提升了10倍,每天能处理近400公斤竹篾。
“合作社去年共销售王河舒席1万多件,总销售额达2600多万元,帮助了当地农户人均年增收1万多元。”唐竹林自豪地说。
“我现在做舒席一个月能收入2000多元,虽然不是很多,但工作很自由,农忙时还能回家务农,我很喜欢这份家门口的工作。”欣兴鑫舒席专业合作社工人王洁梅说。
唐竹林表示,未来要打造舒席工艺产业链,让更多人端起非遗手艺的“饭碗”,传承非遗技艺,创享美好生活。
在王河镇,像“欣兴鑫”这样的非遗扶贫工坊共有40多个,带动了超600户农户就业,累计帮助200多户贫困户脱贫。
未来,潜山将重点推动非遗融入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让公众参与非遗保护传承。坚持系统观念,全局性谋划非遗保护传承的各项政策措施。同时,引导文化产业机构和工作者深入乡村对接帮扶和投资兴业,充分发挥文化产业的多重功能价值和综合带动作用,助力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把“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