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桑历史中的会泽铜匠街

更新时间:2023-12-22 09:28:30    浏览:0

1914年,在巴拿马博览会上,一件来自云南会泽的铜鼎锅,让参会者纷纷投来了羡慕的眼光。这只铜鼎锅是“宝鸿号”第十代传人张宝善精心制作的,凭借高超的制作技艺,该作品一举夺得银奖。

从此,会泽斑铜闻名天下,被更多的世人所知。

在当代,会泽铜匠街仍有很多铜匠铺,一些匠人仍在坚持传承着古老的铜匠技艺。每天早上,他们穿过狭窄的小巷子,来到这里,挥起锤子,一锤又一锤击打那些铜器。

这其中,也有张宝善的后人张伟,他传承了斑铜手工制作工艺,支撑起了会泽斑铜文化这块金字招牌,让铜匠街这条街道的名字,变得名副其实。28岁的张伟每天早上起床后,就开始了繁琐的斑铜制作工序。父亲张克康两年前去世后,他“被迫”提前成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会泽斑铜的第十三代传承人。

 

这条街道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演绎了无数的悲欢离合,也有很多让人听起来感到悲伤的故事。

据说在民国的时候,由于生铜极为稀少,供不应求。此时,一位商人带着几块生铜的样品,找到铜匠街的王铜匠家,然后向其兜售。王铜匠一看生铜形状规整,不可多得,男子说这些只是其中一部分,执意打包出手,王铜匠心一横,仓促定下了这批生铜。几天后,王铜匠带着妻儿搬出了铜匠街。事后人们才知道,这批生铜除了那几块样品,全是废品,求铜心切的王铜匠用祖传的四合院换来了一堆废铜!

在过去的日子里,像这样的事情很多。可以说,做一名铜匠,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张伟跟随父亲学习铜匠技艺的时候,深刻体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每天几千次甚至几万次的挥锤练习,才能掌握相应的技艺,其次,在不断重复的过程中,还要兼顾各种各样的其他事情。像选料,即便是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也未必就能练就火眼金睛的本事。

斑铜已被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但是眼下,除了高品位天然铜矿石的极度稀缺外,传承人的青黄不接也给这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埋下了危机。如今,历史悠久的铜匠街显得愈发逼仄狭小,为维持生计,曾经的铜匠们大多已经转行做了其他生意。百米长的铜匠街上,如今已只剩张家仍在孤独地坚持着古法制铜。

在制作流程上,关于生斑斑铜选料要求十分高,必须是大自然中的天然铜块,因以游离态存在于大自然中,天然铜自然就显得稀少。另外,制作工艺更为复杂,每次拿到自然铜,都要通过煅烧、敲凿等方法除去杂质,正常情况下,光是这一步骤就要花去几天甚至一个月的时间。之后,还要经过锻打塑形、烧斑、精工打磨、抛光等十余道复杂的锻打和工艺处理后,让金、银等有色金属以斑点形式自然分布呈现在铜器的表面上,整个过程往往要花费数月时间。

   但是,当一件精美的铜器出现在他的面前时,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而张伟还有一个更大的梦想,那就是创办一个传承弘扬、学习陈列、展览展示、产品展销、个性体验为一体的创业园,丰富会泽历史文化品牌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