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皮纸,又被称为“纸类活化石”,被世人尊重和喜爱。在安徽省潜山市官庄镇,当地的官庄桑皮纸已有1700多年历史,在明清时期生产规模更是首屈一指。当地生产的桑皮纸因柔韧度、抗拉力、抗褪色及防虫效果俱佳,桑皮纸一直是书画专用的纸张,深受书画家的喜爱。2008年,“官庄桑皮纸”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潜江坛畈村的桑皮纸制作技艺传习基地,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刘同烟一直致力于桑皮纸技艺的发展和传承。
刘同烟的祖辈们世代皆以传统造纸为生。他从小跟随长辈学习造纸技艺,20岁便开始独挑大梁,开办造纸作坊。“官庄桑皮纸产业鼎盛时期,整个官庄镇从事桑皮纸行业的人员达1500余人,年产值500多万元。”刘同烟说。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由于用书画纸的人越来越少,造纸效益滑坡,所以渐渐地从事手工桑皮纸制作的工人渐渐减少,这项技艺濒临失传。不甘祖辈传下的手艺在自己手里失传,多年来,刘同烟默默坚守着小小的桑皮纸传统作坊,守护着这一“纸”工艺。
近年来,潜山市依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桑皮纸”传统作坊,利用当地闲置校舍,建成集研学体验、科普实践、传习教学、技能培训、旅游观光于一体的桑皮纸传习基地。基地通过实物展示、操作体验、视频展播、大师讲解等方式介绍桑皮纸制作全过程。与此同时,当地还将古纸文化与体验式旅游相结合,让传统工艺成为旅游新热点,帮助村民实现家门口增收致富,走出了一条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为了让古老的桑皮纸获得更好的发展,刘同烟提出:“非遗只有融入工作和生活,才能彰显其文化价值。”刘同烟与高校合作开发出了医用试纸、古书档案修复纸、医用艾条用纸等,深受广大客商青睐
桑皮纸制作工艺是潜山非遗传承、发展、创新的一个生动缩影。随着一项项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的扎实推进,一个个深藏于潜山“田间地头”的民间绝活、非遗技艺走出“深闺”,奔向市场。潜山市也通过将文化资源转变为经济发展优势,走出了一条具有潜山特色的非遗发展新路,为实现乡村振兴守住了“根与魂”。